糜子,[méi zǐ],原名:稷、,拉丁文名:Panicum miliaceum L. 、一年生草本第二禾作物。全株由根、、、花序、(种子)等几部分构成。糜子籽实叫黍,淡黄色;磨米去皮后称黍米,俗称黄米,为黄色小圆颗粒,直径大于(即北方俗称的黄米);黍米再磨成面,俗称。黍的籽粒有非糯性与糯性之分,黍为非糯质,不黏,一般供食用。糯性黍为糯质,性黏,磨米去皮后称作大黄米或软黄米,用途广泛,可磨面作糕点,古代也广泛用于酿酒。”全世界糜子面积约550~600万hm2。
现代研究认为,糜子包括和稷子1987年出版的《》中描述:“圆锥花序较密,主轴弯生向一侧倾斜的为黍型(P. miliaceum var. contractum)即黍子;圆锥花序密,主轴直立,穗分枝密集直立的为黍 、稷型(P. miliaceum var. compactrm)即糜子。圆锥花序较梳,主轴直立,穗分枝向四面散开的为稷型(P.miliaceum var. effusum)即稷”。这种按花序和穗轴形态进行分类的方法,将糜子分为黍型(黍子)、型(糜子)、稷型(稷)的方法是错误的。
茎
一年生栽培草本。秆粗壮,直立,高40-120厘米,单生或少数丛生,有时有分枝,节密被髭毛,节下被疣基毛。叶鞘松弛,被疣基毛;叶舌膜质,长约1毫米,顶端具长约2毫米的睫毛;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,长10-30厘米,宽5-20毫米,两面具疣基的长柔毛或无毛,顶端渐尖,基部近圆形,边缘常粗糙。
花
圆锥花序开展或较紧密,成熟时下垂,长10-30厘米,分枝粗或纤细,具棱槽,边缘具糙刺毛,下部裸露,上部密生小枝与小穗;小穗卵状椭圆形,长4-5毫米;颖纸质,无毛,第一颖正三角形,长约为小穗的1/2-2/3,顶端尖或锥尖,通常具5-7脉;第二颖与小穗等长,通常具11脉,其脉顶端渐汇合呈喙状;第一外稃形似第二颖,具11-13脉;内稃透明膜质,短小,长1.5-2毫米,顶端微凹或深2裂;第二小花长约3毫米,成熟后因品种不同,而有黄、乳白、褐、红和黑等色;第二外稃背部圆形,平滑,具7脉,内稃具2脉;鳞被较发育,长0.4-0.5毫米,宽约0.7毫米,多脉,并由1级脉分出次级脉。胚乳长为谷粒的1/2,种脐点状,黑色。染色体2n=36(AB-дулов1931),40(Church.,1929)。花果期7-10月。
生长习性
糜子生育期短,耐旱、耐瘠薄,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主要,也是中国主要制米作物之一。在我国的种植期为阳历5月下旬或六月上旬,一般在之前收割。
糜子有粳之分。中国包头、、、延安一线(东经110°)以东地区,主要栽培糯性糜子,向东延伸粳性糜子种植的数量越少;该线以西地区主要栽培粳性糜子。我国、华北、西南、东北、华南以及华东等地山区都有栽培,新疆偶见有野生状的。亚洲、欧洲、美洲、非洲等温暖地区都有栽培。